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临近毕业季,关于延迟毕业(以下简称“延毕”)的话题在各社交平台持续升温,据《中国青年报》调查报道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主动延毕,就业压力成为重要原因。在很多人眼里,延毕是一个令人“谈之色变”的贬义词,它通常和家庭变故、生理疾病,以及学业问题挂钩,往往成为日后求职过程的“减分项”,但仍有不少学生选择主动延毕,似乎与常理背道而驰。
实际上,延毕并非代表“能力不足”,选择延毕也不该被打上“失败者”的负面标签,同样的结果背后,可能是出于对自身情况和未来规划的判断与考量。当前形势下,调慢一点社会时钟,将延毕化作“缓冲区”,有利于理性做出未来选择。
延期毕业的“缓冲”,放缓的是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心态,让学生们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。毕业季也正值迷茫期,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,围绕学业、求职等多方面的问题困扰着大学生们。年轻人从小就被灌输“要赢在起跑线上”的观念,“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”被奉为人生箴言,似乎慢人一步就输人一等。
但人生是旷野,不是轨道,这些选择延毕的大学生们,正是在积极探索轨道外新的可能性,尝试用自己的方式,描摹社会时钟进程之外未来的轮廓。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命轨迹”,选择延毕未尝不是与自己和解,与其跟着社会时钟亦步亦趋,不如遵照自己的生活方式,放缓时间审视自身,理清需求和未来规划,掌握更多主动权,做出更理性、明晰的决定。
延期毕业的“缓冲”,也给即将跨入社会求职的年轻人来一次“软着陆”。当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,据教育部统计,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,同比增加82万人,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让应届生们望而却步,也成为他们主动延毕的重要原因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变得焦虑重重。
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,“慢就业”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,缺少规划就急切地进入就业市场,最终事倍功半,不但达不到心理预期,甚至遭受社会的“毒打”。该报道中的吉安和牛莉便是许多延毕生的缩影,她们出于对就业的考量,希望毕业后能从事喜欢且适合的工作,因此选择延毕是一种分析利弊后的权宜之计。这份“缓兵之计”,为的是遵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,以更好姿态完成学生向社会人士的身份转变,从而进入职场,与理想双向奔赴,岂不美哉?
但需要清楚的是,延毕不是逃避就业的借口和挡箭牌,为了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留在“缓冲区”,不能解决任何问题,只会落入自欺欺人的陷阱。目前社会对延毕依然持不乐观的态度,延毕过后未必能提高竞争力,因此更不应儿戏,需要理性选择、慎重考虑,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,减少试错成本。
大学生主动延毕,本身是基于实际考量而做出的选择,没有对错之分。放慢脚步是为了走得更远,理性做出选择,厚积薄发,“沉潜”过后拥有直面焦虑和困难的勇气,对未来的人生有所帮助,这份“缓冲”才是真正达到了效果。(郑皓佳)